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施肥(模糊匹配)
49条记录
再生稻田间管理和养分运筹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再生稻是一种在不需要犁田栽秧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再收获一季的高效特殊稻作模式,具有省时、省工、省肥、环保、高效、精简等优点,对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详述了再生稻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现状,总结并分析了再生稻品种、收获期留茬高度、水分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养分运筹(促芽肥、出苗肥、硒肥)等对再生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出了“绿肥+”、“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的创新综合田间管理稻作模式以改善稻田土壤环境、提高种植农户收入和实现再生稻的绿色现代化生产。展望了再生稻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再生稻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再生稻 产量 施肥 田间管理 绿肥 全程机械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CSCD

摘要:有机氮是土壤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氮矿化、氮素有效性与有机氮组分关系密切,明确土壤有机氮组分对氮矿化的贡献,有利于为采用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不同的施肥模式是影响稻田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从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土壤氮素形态和矿化作用特征、土壤氨氧化菌和硝化及反硝化菌群功能基因数量变化、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活性和胞外酶、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等方面展开了相应的讨论,提出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稻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微生物利用性、土壤的氮供给,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高稻田土壤肥力的有效管理措施。

关键词: 稻田 土壤 施肥 氮组分 微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整地和施肥方式对虾后直播稻农香32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

摘要:为提高虾后直播稻农香32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研究了不同整地和施肥方式对其生长、产量、肥料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虾后直播模式下,旋耕施基肥、旋耕不施基肥和免耕施基肥处理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和肥料产量贡献率相对高于旋耕不施肥,免耕不施基肥和免耕不施肥处理;旋耕施基肥和旋耕不施基肥处理能显著增加总穗数和有效穗数,旋耕施基肥还能显著提高分蘖数、植株重量和杂草抑制能力。因此,在不同整地和施肥方法中,旋耕施基肥相对最优,其次为旋耕不施基肥和免耕施基肥。

关键词: 虾后稻 直播 旋耕 免耕 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大麦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依托1986年开始的定位试验,于2018—2020年在宁乡地区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氮素投入比例对大麦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60%有机肥氮(HOM)、30%有机肥氮(LOM)和不施肥对照(CK)3个处理,考察处理大麦叶片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LOM和HOM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大麦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大麦各个主要生育时期,LOM和HOM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Cond)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不同年份下各个施肥处理大麦产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HOM>LOM>CK,HOM和LOM处理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

关键词: 大麦 施肥 生理特性 保护性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钾肥施用水平和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4a对湖南省水稻主栽品种稻曲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感病品种湘晚籼13号为材料,研究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施肥方式对稻曲病发生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省稻曲病发生总体偏重,主栽品种基本不抗病;在总氮量保持相对一致的情况下,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稻曲病发病率、病粒率和病穗率下降,与对照相比,产量总体保持增加趋势;钾肥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随着化学肥料施肥水平增加,稻曲病发病率呈现加重趋势,但是产量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为田间合理使用钾肥,协同调控稻曲病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稻曲病 发生流行 钾肥 施肥水平 施肥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对油菜-棉花轮作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为了确保洞庭湖区油菜和棉花的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和提高区域土壤肥力,通过2015—2019年连续5 a定位监测,研究了油菜—棉花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和棉花的产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旨在为区域经济作物合理施肥和耕地土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油菜和棉花的产量,50% 有机肥处理的油菜和棉花经济产量分别较纯化肥处理增加23.3% 和24.3%;同时,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油菜—棉花模式的土壤养分水平,50% 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分别较纯化肥处理增加42.1%、44.5%、5.7% 和24.8%.

关键词: 油菜—棉花轮作 施肥 产量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GROTAIN氮稳定剂在中稻上的应用效果

作物研究 2018

摘要:采取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美国Koch公司AGROTAIN氮稳定剂对中稻产量以及氮肥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AGROTAIN氮稳定剂可缩短中稻全生育期,提前1~2 d成熟;可有效降低中稻的株高,降低倒伏风险;超级杂交中稻增产2. 74%~10. 63%,常规优质稻增产3. 84%~7. 26%;施用AGROTAIN氮稳定剂可提高中稻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

关键词: 中稻 施肥 栽培 氮稳定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

湖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了解决双季稻氮、磷肥料施用过量、养分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在典型双季稻区设置不同氮、磷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的产量效应和养分吸收进行分析,探讨合理的施肥量,为双季稻施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施肥显著影响水稻稻谷产量与秸秆生物量,水稻植株体氮、磷含量和积累总量随施肥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早稻氮(N,下同)、磷(P_2O_5,下同)施肥量分别在150和90 kg/hm~2,晚稻氮、磷施肥量分别在180和90 kg/hm~2范围内时,稻谷产量与秸秆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超过该施肥量,对稻谷产量水稻增产没有显著效果。(2)区域早稻理论最高产量对应的氮、磷量分别为158.5和100.2 kg/hm~2,晚稻理论最高产量对应的氮、磷量为190.1和77.5 kg/hm~2。(3)稻田生态系统每年接受环境中氮、磷养分达108.1和29.8 kg/hm~2。

关键词: 施肥 养分吸收 双季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早期施肥模式对双季稻区机插晚稻养分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研究 2018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早期施肥模式对洞庭湖双季稻区机插晚稻养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基肥∶分蘖肥=5∶5(T1)、基肥∶分蘖肥=7∶3(T2)和轻简化一次性施肥(T3)等3种不同早期施肥模式,对机插晚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和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年份中,T2处理机插晚稻大田全生育期最短,均为98 d,T3处理大田生育期最长,分别为104 d和101 d; T2和T3处理株高最高,CK处理最矮;T2处理茎、叶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高于T1、T3和CK处理。各处理产量表现为T2> T1> T3> CK,施肥各处理间晚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T2处理最高,晚稻平均产量分别为8154 kg/hm2(2015)和6703. 5 kg/hm2(2016),比CK处理平均增产67. 36%和9. 16%。T2处理的植株对N、P、K素总积累量最高,T3处理次之,CK处理最低。因此,基于植株的干物质和养分积累、水稻产量等方面的情况,在洞庭湖双季稻区施用纯N 180 kg/hm2条件下,机插晚稻早期基肥与分蘖肥比例对物质积累与产量影响并不大。

关键词: 晚稻 施肥 养分积累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和关键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双季稻田甲烷(CH_4)排放特征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理,对合理利用及评价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田为平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施用化肥(MF:mineral fertilizer alone)、秸秆还田配施化肥(RF:rice residues plus mineral fertilizer)、30%有机肥配施70%化肥(LOM:30%organic matter plus 70%mineral fertilizer)、60%有机肥配施40%化肥(HOM:60%organic matter plus 40%mineral fertilizer)和无肥(CK:without fertilizer)条件下双季稻田CH_4排放及其微生物学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稻田CH_4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CK,表现为HOM>LOM>RF>MF>CK。各处理间CH_4总排放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大小顺序与排放通量趋势一致,以HOM处理为最高,比CK处理增加105.56%,其次是LOM和RF处理,分别比CK处理增加72.97%和54.17%。关键功能土壤微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的数量变化范围为(3.18—81.07)×10~3cfu/g,土壤甲烷氧化细菌的数量变化范围为(24.82—379.72)×10~3cfu/g。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数量大小顺序为HOM>LOM>RF>MF>CK,各施肥处理均显著高于CK;HOM、LOM、RF处理显著高于MF、CK处理。双季稻田CH_4排放与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甲烷氧化细菌数量变化关系密切。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了双季稻田生态系统CH_4的排放和关键功能微生物的数量。

关键词: 施肥 双季稻 稻田 CH_4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