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保护性酶(模糊匹配)
5条记录
双季稻区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大麦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在大麦-双季稻多熟制条件下,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措施对大麦植株主要生育期叶片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长期定位试验(33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无肥(CK1)、单独施用化肥(CK2)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RF)3种不同施肥条件下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指标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RF显著提高了大麦植株主要生育期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CK2植株叶片中SOD、POD和CAT活性均显著高于CK1,而MDA和Pro含量均显著低于CK1。在大麦主要生育期,RF植株叶片的光合指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CK1。不同施肥处理下大麦产量在2年均表现为RF>CK2>CK1,RF分别较CK1显著增产571.5和576.9 kg·hm-2。因此,采取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措施有利于增强大麦植株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改善光合特性,为大麦高产奠定生理基础。

关键词: 施肥模式 大麦 生理特性 保护性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大麦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依托1986年开始的定位试验,于2018—2020年在宁乡地区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氮素投入比例对大麦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60%有机肥氮(HOM)、30%有机肥氮(LOM)和不施肥对照(CK)3个处理,考察处理大麦叶片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LOM和HOM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大麦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大麦各个主要生育时期,LOM和HOM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Cond)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不同年份下各个施肥处理大麦产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HOM>LOM>CK,HOM和LOM处理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

关键词: 大麦 施肥 生理特性 保护性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方式对双季稻根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水稻根系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以1986—2018年的长期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2018—2019年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配施化肥(RF)和有机、无机肥配施(OM)4种施肥模式,对双季稻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MF和CK相比,RF和OM增加早、晚稻各个生育时期水稻根系的SOD、POD和CAT酶活性,降低其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各个生育时期,植株根系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根系活力由高到低早稻均为OM>RF>MF>CK,晚稻均为RF>OM>MF>CK。OM的水稻根系和茎叶干重均显著高于MF和CK。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OM和RF为最高,分别比MF增加944.8~1143.2和435.9~516.1kg/hm2;晚稻产量均以RF和OM为最高,分别比MF增加386.2~387.4和119.8~123.7kg/hm2。因此,在湖南省双季稻生产中,长期采取有机肥、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化肥措施有利于提高水稻根系保护性酶活性和产量。

关键词: 施肥模式 水稻 根系 干物质 保护性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RTO,对照)4种土壤耕作处理,于2016-2017年取样,系统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CT和RT处理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RTO处理(P<0.05).CT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均表现为CT>RT>NT>RTO.CT和RT处理水稻植株物质生产能力强,干物质积累多,而且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合理.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CT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比RTO处理增加731.1~733.3 kg hm–2;晚稻产量均以CT处理为最高,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比RTO处理增加582.5~717.6 kg hm–2.总之,土壤翻耕、旋耕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量,为水稻高产奠定了生理和生物学基础.

关键词: 水稻 土壤耕作 生理特性 保护性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本研究依托设置在湖南宁乡的长期大田定位试验,自1986年—至今,共设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LOM)、60%有机肥(HOM)和无肥对照(CK)5种施肥处理,于2015—2016年取样,系统分析不同处理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条件下,早、晚稻各生育时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LOM>HOM>RF>MF>CK和RF>LOM>HOM>MF>CK;叶片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HOM>LOM>RF> MF>CK。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LOM和H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3 582.5~3 650.0kg/hm~2和2 569.5~2 641.5kg/hm~2;晚稻产量均以RF和L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2 480.0~2 757.5kg/hm~2和2 827.5~3 118.5kg/hm~2。总的来说,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

关键词: 水稻 施肥模式 有机无机肥配施 保护性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