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袁隆平(精确检索)
113条记录
水稻突变体FSV1雌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早先利用穗茎注射法将大黍(Panicum maximum Jacq)基因组DNA导入杂交籼稻恢复系桂99获得高频雌性不育突变株系FSV1与其遗传、胚胎特性研究基础上,对FSV1雌性不育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遗传分析,并对控制雌不育性的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表明,其雌不育性系1对隐性基因(fsv1)控制,该基因被初步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长臂端261 kb的范围内。对FSV1雌不育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途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 雌性不育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优势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主要介绍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研发的背景,提出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的概念和技术标准,总结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研发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强优势杂交水稻 背景 概念 技术标准 研究进展

水稻粒形遗传的研究进展(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摘要:水稻籽粒性状是水稻产量构成的重要因子。反映籽粒形状的指标主要有粒长、粒宽、粒厚及长宽比,而尤以粒长最能反映籽粒形状,籽粒大小则多以千粒重计量。其中水稻粒长遗传复杂,研究结果因材料选择的不同而不同,选择籽粒粒形性状差异大的特殊材料进行研究,结论多趋向于质量性状控制,选择籽粒粒形性状差异小的材料进行研究,结论趋向于数量性状控制。关于粒宽的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粒宽由多基因所控制,也有研究认为,个别品种的粒宽受单基因或主效基因所控制,显性方向因组合而不同,且存在细胞质效应。长宽比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众多研究表明,谷粒长宽比在F2中基本上表现为正态分布。长宽比性状中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都很显著,以加性效应为主。关于粒厚遗传的研究结论相差不大,多数研究表明粒厚受多基因控制。大部分研究认为,粒重在F2代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是由多基因加性效应所控制的数量性状。也有研究认为,粒重的遗传受许多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存在细胞质效应。在遗传环境中,一般认为粒重是受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所控制。笔者认为,粒重的遗传不能简单的看作数量性状遗传,粒重的遗传研究结果与研究过程中选择材料的不同而不同。有些特殊材料的粒重遗传就表现为质量性状。随着水稻粒形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粒形各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多数研究认为,粒长与长宽比、千粒重以及粒宽与粒厚、千粒重均呈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负相关,与粒厚呈正相关;粒厚与千粒重呈正相关。经过多年的遗传研究探索,水稻粒形遗传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待加强。在水稻粒形遗传中,需拓宽粒形研究面、加强粒形遗传机制研究和对特色资源粒形遗传及潜在价值研究等。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遗传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光敏与温敏核不育基因之间互作效应与利用研究

科技导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育不育期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的光、温敏不育系是目前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利用光敏不育系7001S与安全型温敏不育系广博S,广培S杂交,将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与安农S温敏不育基因重组在一起,进行了重组体的不育性和不育稳定性研究。安农S核不育基因使得重组型光敏不育系的不育性变得非常稳定,不同来源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互交杂种F2代光敏不育株率达70%以上,容易从中筛选到不育起点温度低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将光敏不育基因回交转移到广博S和广培S中,得到与广博S或广培S相似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光广博S,光广培S,其不育起点温度提高。用光广博S(或光广培S)为父本与广博S(或广培S)杂交产生了不育起点温度极低的温敏不育F1代;用广博S与其重组型温敏不育近等基因系光温广博S杂交,其F1代不育起点温度也很低。研究表明,光敏不育基因与温敏不育基因重组,能够解决光敏不育系难获得和败育不彻底的问题;短日高温下,光敏不育性对温敏不育性表现上位作用;控制农垦58S不育类型不育起点温度表达的遗传因子与安农S不育类型的很可能不同,建立安全型温敏不育系的带有光敏不育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重组型光敏不育系或者重组型光温敏不育系),用其作为父本与安全型温敏不育系杂交,其F1代可代替安全型温敏不育系用于生产。

关键词: 重组型光敏不育系 安全型温敏不育系 不育基因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杂交水稻种子鉴别其亲本的分子检测技术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杂交水稻种子稻壳来自母本及SSR分子标记的共显性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杂交水稻种子鉴别其亲本的分子检测技术。首先提取杂交水稻种子稻壳的DNA,获得母本的DNA指纹图谱,再结合杂种带型,推导出父本带型。这样只要建立已有亲本的DNA指纹图谱库,通过比对,就可以鉴别杂交水稻的亲本是已登记亲本还是新创亲本。以金优207及其亲本作为实验材料,选用5对SSR引物验证了上述检测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种子 稻壳 SSR分子标记 亲本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超级杂交稻产量稳定性研究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农业部认定的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3个省级主推超级杂交稻组合、2个苗头超级杂交稻组合和普通高产杂交稻汕优63(对照)为材料,研究了超级杂交稻在长江流域7个生态试验点的产量稳定性。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红莲优6号、C两优87和Y两优1号4个组合表现超高产且在各试验点产量稳定性较高,结实率高而稳定,在8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其它组合则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表现较高的产量和结实率。对超级杂交稻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分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产量稳定性 结实率 生态适应性 长江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带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海南三亚热带生态条件下,以超级杂交水稻组合两优培九和苗头组合两优0293、GD-1S/RB207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施氮水平,即分别施纯氮0(N1,CK)、150(N2)、300(N3)、450(N4)、600(N5)kg/hm2,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和GD-1S/RB207在N3处理下的产量最高,两优0293在N4处理下的产量最高,但与N3处理下的产量相近.初步认为,在海南三亚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水稻的适宜总施氮水平为纯氮300kg/hm2,且氮肥(纯氮)用量每增加150kg/hm2,始穗期和齐穗期均相应推迟3~6d,最后全生育期延长3~6d.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伤流量增加,施氮量大于450kg/hm2后,随着施氮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伤流量不增反降.施纯氮0~450kg/hm2,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表层根所占体积比下降,中层根所占体积比上升,施纯氮450~600kg/hm2,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表层根所占体积比上升,中层根所占体积比下降.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两优0293的剑叶张角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其剑叶表现出变长、变宽的趋势.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施氮水平 根系 剑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杂交中籼稻新组合资优1007

杂交水稻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资优1007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用自选恢复系RB207-1与自选抗稻瘟病不育系资100A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组合,表现高产、田间抗性强、作中熟中稻栽培熟期适宜等特点。2007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资优1007 特征特性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根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湖南农业科学 2008 CSCD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在水稻根系形态功能和活力、水稻根系与地上部的关系、根系对环境因子的反应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现有的研究提出了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相应的对策,进而展望了今后的水稻根系研究方向。

关键词: 水稻 根系 栽培调控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籼粳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7

摘要:籼粳分化现象广泛存在于亚洲栽培稻(O.sativa)中。大量研究表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叶绿体DNA也存在籼粳分化。为进一步探明非AA型野生稻的叶绿体DNA是否存在籼粳分化现象,利用2个长度多态性籼粳分型标记(ORF100和ORF29-TrnCGCA)对12个非AA型野生稻种的叶绿体DNA进行籼粳特性分析。研究发现,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都呈现偏粳趋势。对叶绿体DNA碱基多态性最丰富的2个区域(rp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间区)进行测序比较,在4个位点的籼粳分型标记中,非AA型野生稻有3个位点与粳型标记一致,1个位点与籼型标记一致,但另有多个位点的碱基与栽培稻不同。研究结果表明,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总体偏粳,但与典型粳稻存在一定遗传差异。推测粳型叶绿体可能为稻属原始类型。

关键词: 非AA型野生稻 叶绿体DNA 分子标记 籼粳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