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生态适应性(模糊匹配)
9条记录
葛属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的研究进展

湖南农业科学 2020

摘要:葛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其与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可通过生物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适于作为先锋植物应用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和土壤恢复.综述了近年来葛属植物-根瘤菌共生体在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固氮效率、生态适应性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推动葛属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根瘤菌 共生体 遗传多样性 生态适应性 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高产优质晚粳品种引进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2012

摘要:在湖南的长沙、常德市鼎城区、湘乡市、邵阳县、洞口县5个试验地点对武运粳7号、南粳44、常优2号等14个通过全国或江苏省审定的粳稻品种(组合),进行了引进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武育粳20号、镇稻13号、南粳46等品种表现产量较高,适应性好,可进行试验示范。

关键词: 晚粳 引进 生态适应性 湖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省水稻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Ⅰ)——以一季晚稻区试对照品种汕优63为例

湖南农业科学 2011

摘要:统计了湖南省2005~2009年共11组的一季晚稻区域试验资料,分析了湖南省一季晚稻区试对照品种汕优63在湖南永州、衡阳、长沙、常德等9个试验点的产量、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汕优63年际组别间产量均在500 kg/667m2以上,生育期变化幅度相差小,千粒重变化小,米质与抗性表现变化不大,适宜作一季晚稻区试对照品种。汕优63在各区域试验点的表现有差异,随着纬度升高,水稻品种生育期相对延长,每穗总粒数减少,结实率降低;而产量、有效穗与纬度相关性不大,这表明水稻品种进行多点的适应性鉴定试验十分必要。

关键词: 湖南 水稻 品种 生态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省优质常规籼稻品种在三亚市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1

摘要:湖南省近年选育了一大批优质常规籼稻品种,为了更好地扩大这些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区域,特征集了湘晚籼10号、湘晚籼17号、玉针香、创香5号等共计15个品种(系),以湘晚籼13号为对照,在海南省三亚市作晚造种植,进行优质籼稻品种在三亚市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试验表明:创香5号、农香18、天龙香103、黄华占等品种表现突出,可在试验地区域进行试种与小面积推广。

关键词: 湖南省 优质籼稻 生态适应性 海南三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省水稻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I)-以一季晚稻区试对照品种汕优63为例

湖南农业科学 2011

摘要:统计了湖南省2005~2009年共11组的一季晚稻区域试验资料,分析了湖南省一季晚稻区试对照品种汕优63在湖南永州、衡阳、长沙、常德等9个试验点的产量、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汕优63年际组别间产量均在500kg/667m2以上,生育期变化幅度相差小,千粒重变化小,米质与抗性表现变化不大,适宜作一季晚稻区试对照品种.汕优63在各区域试验点的表现有差异,随着纬度升高,水稻品种生育期相对延长,每穗总粒数减少,结实率降低;而产量、有效穗与纬度相关性不大,这表明水稻品种进行多点的适应性鉴定试验十分必要.

关键词: 湖南 水稻 品种 生态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常规稻一季晚籼稻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中国种业 2011

摘要:湖南省一季晚稻生长季节介于中稻和双季晚稻之间.至2011年有37个品种(组合)通过湖南省审定.但优质稻品种尚不能满足需求.本研究征集了湘晚籼13号、中健2号、创香5号等10个优质常规品种(系),以黄华占为对照,在湖南长沙进行了一季晚籼稻品种的适应性研究.试验表明:创香5号、湘晚籼13号、香中籼16、农香18表现优质与高产结合好,农艺综合性状较好.

关键词: 优质 一季晚籼 品种 生态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常规一季晚籼稻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中国种业 2011

摘要:湖南省一季晚稻生长季节介于中稻和双季晚稻之间,至2011年有37个品种(组合)通过湖南省审定,但优质稻品种尚不能满足需求。本研究征集了湘晚籼13号、中健2号、创香5号等10个优质常规品种(系),以黄华占为对照,在湖南长沙进行了一季晚籼稻品种的适应性研究。试验表明:创香5号、湘晚籼13号、香中籼16、农香18表现优质与高产结合好,农艺综合性状较好。

关键词: 优质 一季晚籼 品种 生态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省双季超级杂交稻品种搭配方式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湖南省不同双季稻区研究了双季超级杂交稻品种不同熟期搭配方式的生育期与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熟期搭配方式在不同双季稻区均能顺利完成其生育进程,从南到北,完成其生育进程的天数和早晚稻共生期增加,但生育期极差缩小;早稻产量、晚稻产量和双季总产及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双季稻区间差异极显著,且早稻产量高于晚稻产量,说明产量稳定性与生态适应性较弱,进一步分析认为晚稻的产量稳定性高于早稻,造成早稻产量稳定性差异的因素主要是有效穗,而晚稻主要有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其中影响最大是有效穗;迟熟早稻+迟熟晚稻的搭配方式在不同双季稻区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优势,并完成其生育进程。综合温光资源、生产实际和本研究中不同搭配方式的产量表现,迟熟早稻+迟熟晚稻的搭配方式在湖南省的不同双季稻区均能完成生育进程,但湘北地区和湘东地区温光资源宜推广应用早熟早稻+迟熟晚稻搭配方式,而湘中和湘南地区宜推广应用迟熟早稻+迟熟晚稻、中熟早稻+迟熟晚稻或迟熟早稻+中熟晚稻等生长期相对较长的搭配方式;提高双季超级杂交稻产量水平和产量稳定性的关键在于协调双季平衡增产的基础上攻晚稻;技术措施主要是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和减少地区间有效穗的差异。

关键词: 双季超级杂交稻 搭配方式 生态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超级杂交稻产量稳定性研究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农业部认定的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3个省级主推超级杂交稻组合、2个苗头超级杂交稻组合和普通高产杂交稻汕优63(对照)为材料,研究了超级杂交稻在长江流域7个生态试验点的产量稳定性。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红莲优6号、C两优87和Y两优1号4个组合表现超高产且在各试验点产量稳定性较高,结实率高而稳定,在8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其它组合则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表现较高的产量和结实率。对超级杂交稻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分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产量稳定性 结实率 生态适应性 长江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