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袁隆平(精确检索)
113条记录
基于微生物分离培养的超级杂交水稻深两优5814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杂交水稻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研究了超级杂交水稻深两优5814种子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种子内生菌包含49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分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类群。第1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丰度为37.5%,第2优势菌属为Fictibacillus,丰度为12.5%,第3优势菌属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丰度为7.5%。相比采用克隆文库的非培养方法,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获得的种子内生菌更丰富。

关键词: 超级杂交水稻 深两优5814 微生物分离培养 种子内生细菌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斑马叶突变体zebra1349的表型鉴定及基因精细定位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恢复系育种材料[R128//(R318/R1025)F1]F6中获得一个新的斑马叶突变体zebra1349,突变体秧苗期如果不移栽,与野生型一样表现绿色,移栽后5 d新抽出的叶片包括叶鞘会呈现出与叶脉垂直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移栽后30 d抽出的叶片又表现正常绿色,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六叶期斑马叶黄区部位的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下降了55.86%、61.02%、39.34%和47.03%。透射电镜(TEM)观察表明,突变体斑马叶绿区部位叶绿体发育正常;黄区部位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结构异常,类囊体膜退化和分解严重,类囊体基粒片层数量明显减少,片层间距拉大,排列疏松。对zebra1349与正常叶色品种杂交F1、F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1192株zebra1349/02428 F2隐性定位群体,最终把ZEBRA1349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2染色体In Del标记indel39和indel44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04 c M和0.17 c M,根据日本晴基因组序列推测,两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89 kb。本研究为ZEBRA1349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功能研究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斑马叶突变体 叶绿体 基因精细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稻及其亲本稻米品质性状与遗传规律研究

中国稻米 2016

摘要:以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和新配的18个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以优质常规稻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星2号和Basmati 370作对照,进行稻米品质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的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的整精米率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平均千粒重为26.48 g,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平均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分别为6.59 mm、2.24 mm和2.98 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平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7.5%和17.86%,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6.98%,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胶稠度平均为36.28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因此,依据上述杂交稻亲本和杂种稻米品质遗传关联,可选择稻米品质适当的父母本来配置并选育具有理想米质的杂交稻组合。

关键词: 杂交稻 品质 中亲优势 超亲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稻在湖南种植的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表现

中国稻米 2015

摘要:对湖南审定和待审定的优质稻品种,和从广东以及印度引进的优质稻品种进行稻米品质和农艺性状表现比较。结果表明,黄华占、星2号、湘晚籼10号、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黄丝占、黄广占、象牙香占、农香26等品种种植表现好,品质优、产量高。提出了优质稻培育的主要目标性状:垩白粒率≤5%、垩白度≤1.0%、粒长≥6.5mm、长宽比≥3.0、直链淀粉含量为13.0%~18.0%、胶稠度≥50 mm、具有香味、株高110~120 cm、平均每株有效穗数≥10个、平均每穗粒数≥18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5 g左右,且抗稻瘟病,耐肥抗倒伏,有利于机械收获。

关键词: 优质稻 品质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单叶独立转绿型黄化突变体grc2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绿型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体分化与发育的基础材料。grc2是利用60Co-γ射线诱变籼型三系保持系T98B后获得的单叶独立转绿型黄化突变体。grc2植株上任一叶片刚抽出时为黄色,在生长10 d左右后变绿,具有单叶不依赖于植株特定发育阶段而独立转绿的特性。与野生型T98B相比,grc2黄化叶片的总叶绿素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降低,叶绿体滞留在黄化质体阶段,表明grc2可能在叶片早期发育中起关键作用。遗传分析表明,grc2受1对隐性核基因独立控制;利用源于grc2/Nipponbare的F2群体的960个突变单株,将grc2基因定位在STS标记S254与S258之间约31 kb的范围内,该区域含有5个未报道过的注释基因。这些结果为grc2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水稻 单叶独立转绿型黄化突变体 叶绿体分化与发育 基因精细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溆浦超级杂交稻亩产过900kg的根际微生物特点及高产栽培措施

农业科技通讯 2014

摘要:介绍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溆浦县横板桥乡兴隆村基地进行的百亩连片高产示范,在2012年"百亩片"单产突破了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单产达13.5 t/hm2。在高产示范中进行了根际微生物检测分析,总结了栽培技术,提出了实现高产的微生物种群表现。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百亩方攻关 水稻根际微生物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杂种优势标记与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亲本培矮64S和9311的遗传差异与水稻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间的关系,以探明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的分子预测途径。【方法】应用经单粒传法获得后续世代的219个培矮64S×9311 F8重组自交系(RILs)株系材料与亲本培矮64S回交,并选用151个分布于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上的SSR多态性标记,构建回交群体RILs BCF1;构建基因组总长为1 617.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0.93 cM和含151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和自由度不等的单向分组方差两组法、三组法分析,用SAS软件ANOVA分析、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等方法,对回交RILs BCF1群体的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素的F1表型值进行相关分析、优势预测与QTL定位。【结果】本回交杂种群体RILs BCF1具备多种基因型,遗传变异丰富,性状平均值均显著高于亲本群体重组自交系RILs F8,共筛选到影响RILs BCF1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杂种优势的阳性、增效位点74个;其中,三组法所筛选的阳性、增效位点数高于两组法,用这些阳性、增效位点所预测的遗传距离与产量F1性状值的相关性也显著提高;三组法所筛选产量性状的增效位点与两组法所筛选的增效位点完全一致;连锁紧密的位点有成簇分布的现象,每穗空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有6个杂种优势位点相同,并与3个产量杂种优势位点重叠,且均处在第7染色体上;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对4个产量性状进行预测的回归方程模型;筛选到28个杂合型的特异性标记,它们与产量性状的表型值显著相关,使用特异性标记可使遗传距离与产量F1性状值的相关系数由全部标记的0.335提高到0.617;定位到3个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的QTL和3个影响每穗实粒数杂种优势的QTL。其中,在第7染色体上影响每穗实粒数和产量杂种优势的QTL QGpp7和QHy7与影响每穗实粒数和产量杂种优势的增效位点的结果相符。【结论】通过增加筛选产量杂种优势阳性位点或增效位点数量、筛选影响杂种优势特异性分子标记的方法,可显著提高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F1性状值的相关性,有效提高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对杂种优势预测效率。定位了3个影响产量杂种优势的QTL及3个影响每穗总粒数杂种优势的QTL,分别在第2、3、7、11和12染色体上,其中,影响产量杂种优势的数量性状位点QHy7,贡献率为7.48%,可用于杂种优势的预测和杂交组合的选配。定位于第3染色体RM293—RM468的表型贡献率为14.9%的抽穗期QTL可用于早熟高产水稻的选育。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产量性状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预测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基因的分子检测

杂交水稻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部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相关可育材料中的光温敏核不育基因p/tms12-1和温敏核不育基因tms5进行了检测。通过PCR-RFLP方法,在农垦58S、培矮64S和双8S中检测到光温敏核不育基因p/tms12-1,其SNP位点为G;而安农S-1、Y58S、株1S、农垦58、安农N携带p/tms12-1正常可育基因,其SNP位点为C;农垦58S×农垦58 F1代种子中同时存在C和G 2个SNP位点,测序分析表明,安农S-1、双8S、Y58S和株1S携带有温敏核不育基因tms5,培矮64S、安农N、农垦58和农垦58S不含tms5基因。说明双8S同时携带p/tms12-1和tms5不育基因。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不育基因 p/tms12-1 tms5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增效肥对杂交稻的增产效果研究

腐植酸 2012

摘要:纳米增效肥对杂交稻的研究机理表明,纳米碳遇水后变成超导体,能增加土壤电动电位。纳米碳溶胶可以使土壤胶体重组,释放出大量土壤营养元素。纳米增效肥使杂交稻根系外流NH4+数量减少,内吸NO3-数量增加,促进根系对土壤氮离子的吸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纳米增效肥不同施肥量与普通高效肥100%施肥量相比,有明显增产效果。施用60%纳米增效肥,增产幅度为4.41%~10.35%;施用70%纳米增效肥,增产幅度为9.53%~21.05%;施用100%纳米增效肥,增产幅度为4.67%~15.83%。可见,纳米增效肥可减少肥料施用量30%~40%,并有明显增产效果。

关键词: 纳米增效肥 腐植酸 杂交水稻 超导体 胶体重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溆浦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单产超13.5t/hm~2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2012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兴隆村基地进行70 hm2以上的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连续多年获得12 t/hm2以上超高产,在2012年"百亩片"单产突破了13.5 t/hm2。总结了杂交稻在当地适生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超高产 栽培技术 溆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