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稻曲病(模糊匹配)
24条记录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稻曲病抗性遗传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抗稻曲病不育系45A为母本与R998等14个感病恢复系及R288选等16个抗病恢复系配组,在病圃中以自然诱发和辅助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杂交水稻抗稻曲病不育系的胞质效应和恢复系稻曲病抗性遗传。结果表明,抗稻曲病不育系45A无胞质效应,与14个感病恢复系所配组合的杂种F1均表现感病;45A与16个抗病恢复系配组的杂种F1稻曲病抗性遗传表达特征有抗性显性(RRR)、抗性不完全显性(RRMR)和抗性隐性(RRS)3种类型,显性和不完全显性的频率为81.25%。杂种F1稻曲病病穗率、病情指数、平均每穗病粒数和病穗上最高病粒数与恢复系相对应的稻曲病病情指标极显著正相关。筛选出HA188、HA197、HA198等6个抗稻曲病杂交稻恢复系新种质。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稻曲病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及湖南省水稻区试新组合(品系)稻曲病抗性研究

农学学报 2012

摘要:为了解区试水稻新组合(品系)在田间的稻曲病抗性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采用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和湖南省水稻区试的427个新组合(品系)在病圃内进行稻曲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供试材料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明显,长江中下游水稻区域试验新组合(品系)的抗病频率高于湖南省水稻区试材料,前者抗病频率占16.4%,而后者的抗病频率仅为3.1%,但前者中感频率低于后者,感病及高感频率高于后者;不同生态型水稻新组合(品系)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其抗性程度强弱依次为:中籼>双季晚籼>单季晚粳>一季晚籼;首次报道了优质稻组合(品系)的农艺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株高和穗长与稻曲病病穗率不相关,穗部性状除穗长外均与病穗率呈正相关,其相关性依次为:着粒密度>穗总粒数>二次枝梗>一次枝梗;湖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质稻品种,仅‘农香18’表现为抗病。

关键词: 稻曲病 抗性 相关性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省水稻新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研究

作物研究 2012

摘要:2011年,在湖南安仁以自然诱发结合人工接种鉴定了158个湖南省水稻区试新品种(组合、系)对稻曲病的抗性。结果显示,中籼组的稻曲病抗性较弱,只有1个组合抗病;一季晚籼表现出较好的抗性,中抗的达65.2%;双季晚籼抗性弱,中感以上的达60%;优质稻抗性较弱,中感以上的占80.0%。因此,必须重视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改良。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抗性鉴定 湖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研究进展

中国稻米 2012

摘要:综述了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相关研究结果,包括稻曲病菌接种体及其制备、抗性鉴定方法以及分级标准。稻曲病菌接种体主要有厚垣孢子、分生孢子、菌丝-分生孢子混合液以及在田间撒稻曲球和菌核;其中,菌丝-分生孢子混合液注射接种效果最好,其制备方法为PS培养液28℃振荡摇培。抗性鉴定方法包括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在水稻破口前6~9 d注射接种可以取得较好发病效果。目前国内稻曲病分级标准很多,需要建立统一的稻曲病抗性分级标准。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抗性鉴定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籼稻新品种稻曲病抗性评价初步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注射菌丝碎片与分生孢子混合液的人工接种方法,对近年来的华南水稻籼稻新品种(组合)140个在网室内进行了稻曲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该接种方法是成功可行的,55.8%的参试品种病粒率在30%以下,筛选出6个高感品种可作为人工接种的感病对照,病粒率小于10%的材料有32个。

关键词: 籼稻 稻曲病 抗性评价 华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稻曲病抗性评价

湖南农业科学 2011

摘要: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2010年湖南省中、晚稻区域试验的150个新组合、品系进行了稻曲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参试品种稻曲病抗性较弱,中感以上品种占品种总数的80%以上;17个杂交稻新组合、3个常规水稻品种中抗稻曲病;水稻品种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关系密切。同时,讨论了水稻稻曲病抗性评价方法和抗病育种。

关键词: 稻曲病 抗性 区域试验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对稻曲病抗性的分级及相应级别的产量损失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4个水稻品种(系)与稻曲病抗性有关的3个主要组分(病穗率、平均每穗病粒数、每千粒含病粒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用线性回归法分析衡阳具代表性的14个水稻品种产量损失率与平均每穗病粒数的关系;以中选组分用欧氏距离和最长聚类法对101个品种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平均每穗病粒数为主要抗性组分;14个品种的产量损失率与平均每穗病粒数的回归方程为y=2.8624x+0.5427(P=0.0001);用平均每穗病粒数组分,当阈值T=0.4000,将101个水稻品种聚为6类,依6类品种间的平均每穗病粒数值,并参照国际水稻病害分级标准,将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划分为6级,并将各级平均每穗病粒数值代入回归方程得出其产量损失率,即各级平均每穗病粒数和产量损失率为:0级,0.000粒,产量损失率0,高度抗病;1级,0.001~0.100粒,产量损失率0.546%~0.829%,抗病;3级,0.101~0.410粒,产量损失率0.830%~1.716%,中度抗病;5级,0.411~1.010粒,产量损失率1.717%~3.434%,中度感病;7级,1.011~1.760粒,产量损失率3.435%~5.581%,感病;9级,每穗病粒数≥1.761粒,产量损失率≥5.582%,高度感病。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抗性分级 产量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杂交晚稻新组合穗部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下游稻区新育成杂交晚籼新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及其穗部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的相关性,通过人工接种研究了205个来自国家长江中下游、湖南省和湖北省水稻区域试验杂交晚籼新组合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稻区新育成的杂交晚籼组合稻曲病抗性差异显著,多数组合稻曲病抗性较弱,中感以上组合占75.12%。籼型杂交晚稻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关系密切,抗病组合每穗总粒数少,每穗总枝梗数少,着粒密度较稀,感病组合则相反,抗、感组合间穗部主要性状差异极显著。每穗总粒数、总枝梗数和着粒密度与稻曲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穗总枝梗数>着粒密度。抗、感病组合间的稻穗长度差异不显著,稻穗长度与稻曲病抗性无显著相关性,稻曲病病穗率与病情指数极显著相关。

关键词: 杂交晚籼 穗部性状 稻曲病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稻曲病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曲病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综述了近年来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抗性鉴定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人工培养、人工接种、分级标准等问题。

关键词: 稻曲病 抗性鉴定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稻曲病的发生与危害调查分析

湖南农业科学 2009 CSCD

摘要:叙述了湖南省稻曲病近几年来发生危害的程度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了稻曲病的发生与病源、温度、雨水、品种、肥料、土壤等的关系;从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及药剂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稻曲病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产量 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