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抗药性(模糊匹配)
37条记录
湖南省部分地区棉田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精喹禾灵的抗性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整株法测定了湖南省部分地区棉田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还测定了精喹禾灵对牛筋草抗(R)、感(S)种群体内GSTs及SOD、POD、CAT影响的差异。整株法测定结果显示,相对于敏感的南县种群,其他地区棉田牛筋草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指数在1.6~9.7之间,其中湘阴种群最高为9.7,澧县种群最低为1.6;精喹禾灵处理2d后,R种群GSTs活性急剧上升,在第3天达到最高,随后急剧下降,5d之后趋于平缓。S种群GSTs活性在施药后先上升后下降。药剂处理后,R种群的SOD和POD活性在中期显著低于S种群,R、S种群的CAT活性在药后第9天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R种群对精喹禾灵产生抗性的原因可能是GSTs对精喹禾灵的代谢作用加强,抗氧化酶系活性的变化可能与抗性相关。

关键词: 牛筋草 精喹禾灵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省部分地区棉田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药性

棉花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定棉田恶性杂草牛筋草的防除策略和延缓抗性种群发展,采用整株测定法测定了湖南省部分地区棉田杂草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药性水平,并通过测定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研究了牛筋草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代谢抗性机制。整株法测定结果显示,相对于敏感的鼎城区种群,不同地区牛筋草种群对高效氟吡甲禾灵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药性指数在2.4~18.4。其中汉寿牛筋草种群的抗性水平最高,其次是大通湖、湘阴种群。汉寿抗性牛筋草种群GST活力明显高于鼎城区敏感种群,表明GST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代谢能力的差异是牛筋草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产生抗药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牛筋草 高效氟吡甲禾灵 抗药性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田看麦娘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理研究

植物保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培养皿种子萌发法和盆栽法测定了湖南省境内长沙市、永州市、常德市、益阳市、浏阳市、岳阳市、娄底市7个市州10个地区油菜田看麦娘潜在抗药性种群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测定了常德市桃源地区看麦娘潜在抗药性种群以及敏感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对精喹禾灵的敏感性,对桃源地区看麦娘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ACCase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比较了两种生物型的基因序列。培养皿种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常德市桃源地区看麦娘抗药性生物型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倍数为10.50倍,其他地区看麦娘抗性倍数在2.01~7.09倍之间,抗性水平不明显;盆栽法测定结果表明:桃源地区看麦娘抗性倍数最高,为25.30倍,其他地区看麦娘抗性倍数在2.43~9.47倍之间,尚未产生明显抗药性。经精喹禾灵处理后,看麦娘抗药性生物型的GSTs活力在第5天明显高于敏感生物型,表明GSTs的活性是引起看麦娘对精喹禾灵抗性的重要因子。通过靶标基因片段扩增与DNA测序比对发现,抗药性生物型氨基酸序列第93位比敏感生物型多出一个丙氨酸,抗药性的产生与靶标基因的突变是否相关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 油菜田 看麦娘 精喹禾灵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草甘膦杂草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杂草科学 2014

摘要:目前,抗草甘膦杂草问题日趋严重。通过检索国内外抗草甘膦杂草的检测方法,总结出常用检测方法和其他检测方法,进行了简单概述,为抗草甘膦杂草检测体系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草甘膦 杂草 抗药性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NAi介导的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酶系几种组分基因沉默对高效氯氰菊酯毒力的影响(英文)

植物保护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细胞色素P450 CYP6B7、细胞色素b5(cytochrome b5,Cyt-b5)和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CPR)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抗性中的作用,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了抗氰戊菊酯棉铃虫中3种组分的基因,并测定基因沉默后高效氯氰菊酯对棉铃虫的毒力变化。结果显示,经单个CYP6B7或CYP6B7与CPR、Cyt-b5基因的双链RNA注射处理后12~48 h,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在19.4%~92.5%之间,明显高于空白对照处理的10.47%~62.87%;高效氯氰菊酯对基因沉默后幼虫的LD50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12~48 h的LD50值在0.97~2.97μg/头之间,而空白对照处理为2.27~3.57μg/头。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 CYP6B7,或CYP6B7与CPR、Cyt-b5基因的沉默,可提高高效氯氰菊酯对抗性棉铃虫的毒力,进一步证明了CYP6B7、CPR和Cyt-b5在棉铃虫对菊酯类药剂抗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棉铃虫 细胞色素P450酶系 RNA干扰 抗药性 实时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至2011年,采集了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的42个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生物型,采用盆栽法测定了其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湖南省益阳县(R1)和望城县(R2)的稗草生物型的抗性水平最高,分别达到21.84倍和32.31倍;浙江、江苏以及湖南省其他地区稗草生物型的抗性指数均在1.12~7.32倍,抗性较弱。经二氯喹啉酸处理后1d,上述两个抗性生物型稗草(R1、R2)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S)活性明显下降,为对照的49%和56%;2d后小幅回升,并维持在对照之下,然后继续下降,处理4d后下降至对照的34%和35%。经二氯喹啉酸处理后,R1和R2的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活性上升;处理5d后达到最高值,分别为对照的1.80倍和2.05倍。

关键词: 稗草 二氯喹啉酸 抗药性 机理

室内药剂交替使用对西花蓟马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单独使用毒死蜱、多杀菌素和两种农药交替使用连续处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18代,采用浸渍法从第6至第18代每隔2世代测定3个汰选种群对毒死蜱和多杀菌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和多杀菌素交替汰选种群比单一药剂连续汰选种群抗性上升趋势缓慢,F18代时交替使用汰选种群对毒死蜱和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0.89倍和17.19倍,而毒死蜱单一汰选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倍数达到24.19倍,多杀菌素单一汰选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达到20.78倍。因此,交替或轮换使用药剂可以延缓西花蓟马抗药性的发展。

关键词: 西花蓟马 汰选 毒死蜱 多杀菌素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不同地区小菜蛾对药剂敏感性比较

应用昆虫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湖南长沙和怀化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田间种群对10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湖南长沙和怀化地区田间小菜蛾除对丁醚脲和BT制剂仍处于敏感(抗性倍数<3)状态外,对其它8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以长沙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最高(抗性倍数为33.58)。长沙和怀化种群对药剂的相对毒力倍数以巴丹最低(1.20)而以多杀菌素最高(2.59)。

关键词: 小菜蛾 抗药性 相对毒力倍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t毒素诱导下小菜蛾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昆虫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Bt毒素诱导后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实时定量PCR最适内参基因。【方法】选取核糖体18S rRNA(18S rRNA)、肌动蛋白(ACTB)、延伸因子(EF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核糖体蛋白L32(RPL32)、核糖体蛋白S13(RPS13)、核糖体蛋白S20(RPS20)和β-微管蛋白(TUB)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以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这8个基因在Bt毒素诱导后的小菜蛾不同品系中肠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并应用筛选出来的内参基因分析小菜蛾氨肽酶2(aminopeptidase N2,APN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geNorm软件以RPS13和EF1为最稳定内参基因,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均以RPS13和RPL32为最稳定基因。使用3种不同内参基因分析Bt毒素诱导后的小菜蛾Bt抗性和敏感品系中ANP2表达水平时,新的内参基因EF1和传统内参基因RPL32表现了良好的稳定性,二者作为标准化因子,ANP2表达量结果基本一致,而使用18S rRNA作为内参基因,却导致部分表达量分析结果有所误差。【结论】筛选出PRS13,RPL32和EF1可以作为小菜蛾某些试验条件下的内参基因,对小菜蛾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也对其他昆虫内参基因的筛选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小菜蛾 实时定量PCR 内参基因 抗药性 Bt毒素

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蔬菜生产中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高抗药性、猖獗为害、防控困难的现状,项目组对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越冬与迁飞、抗药性、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在我国各地的发生规律及发生动态,从南到北发生时间呈楔形,而发生量总体东高西低,从南到北呈中部高南北低的马鞍形。阐述了甜菜夜蛾“无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的迁飞特性,提出了接力棒式季节性南北往返迁飞模式,初步阐明了甜菜夜蛾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迁飞路线与迁飞时间。提出并认证了甜菜夜蛾在我国的越冬区域。明确了全国各主要发生区甜菜夜蛾对10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探明了甜菜夜蛾对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风险、交互抗性、种群适合度、抗性遗传规律和抗性机理,提出了抗药性治理措施。分别在海南、湖南、湖北、上海、天津等地进行了甜菜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环境友好型高效杀虫剂7种。掌握了马尼拉陡胸茧蜂、夜蛾黑卵蜂和淡足侧沟茧蜂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改进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生产工艺,解决了寄生蜂和病毒规模化生产及田间释放关键技术,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改进优化了甜菜夜蛾性引诱剂配方、研发出新型诱捕装置,并投入生产应用。集成出4套农业生产轻简化实用技术,华南、华中、华北、华东地区根据当地发生特点制定了4套防控方案。在全国甜菜夜蛾主要发生区建立试验基地16个,核心示范基地29个,年示范面积总计约3 800 hm~2,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发生 越冬 迁飞 抗药性 生物防治 综合防治 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