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红菜薹(模糊匹配)
10条记录
红菜薹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作物研究 2016

摘要:以5个红菜薹品种为试材,从花蕾的选择、影响小孢子出胚的关键因素、胚状体成苗及生根条件等方面对红菜薹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培养取样最佳时期为单核靠边期,瓣萼比在0.626~0.834之间;基因型不同对小孢子培养影响很大,以H13-3出胚率最高,为2.78个/皿;胚状体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Keller-13添加6-BA 1.0 mg/L+KT1.0 mg/L+NAA0.5 mg/L,出胚率为2.67个/皿,且70%以上为子叶形胚;转接胚状体最适宜的胚龄为15~25 d,成苗率在65%~83%;再生植株生根培养基添加NAA最适浓度为0.4 mg/L,侧根多而粗壮,移栽成活率高。

关键词: 红菜薹 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 出胚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红菜薹品种对~(15)N吸收总量的差异初探

湖南农业科学 2015

摘要:氮素是红菜薹产量形成的关键要素,研究不同品种红菜薹对15N吸收总量的差异,对红菜薹品种的合理施肥具有参考价值。采用大棚内盆栽试验,应用15N示踪技术,设M1(根际施入法)、M2(主薹注射法)和M3(主薹叶片涂抹法)3种施入15N的方法,探讨不同品种对15N吸收总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红菜薹吸收15N的总量依次为M1(1.007 3 g/株)>M2(0.253 7 g/株)>M3(0.231 2 g/株),M1与M2和M3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M2与M3差异不显著;Vb(侧薹型品种,0.588 5 g/株)>Va(主薹型品种,0.402 6 g/株),差异显著(P<0.05);Va1(长沙红菜薹)、Va2(湘潭红菜薹)、Vb1(五彩紫薹2号)、Vb2(五彩红薹2号)4个参试品种中,Vb2(0.649 7 g/株)>Vb1(0.527 2 g/株)>Va2(0.496 3 g/株)>Va1(0.316 3 g/株)。这说明土壤施氮比植株施氮更利于红菜薹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侧薹型品种比主薹型品种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水平更高;不同品种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生产上应根据品种类型和特性施用氮肥。

关键词: 红菜薹 品种 氮素 15N示踪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菜薹“3415”肥效试验研究

辣椒杂志 2014

摘要:以"十月红"红菜薹品种为材料,采用二次回归"3415"试验设计方案,研究氮、磷、钾3种肥料的施肥量对红菜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配方施肥处理红菜薹的产量均有所提高;从拟合的红菜薹氮、磷、钾肥料效应三元二次回归模型Y=1169.93+42.91 N+71.7 P-5.65 K-1.65 N2-3.63 P2-3.12 K2-1.56 NP+2.55 NK+2.62 PK分析,在施有机肥2 000 kg/667 m2的基础上,确定该区域最大施肥量为纯氮15.76 kg/667 m2、五氧化二磷9.97 kg/667 m2及氧化钾9.72 kg/667 m2,预测最高产量1 838.21 kg/667 m2;生产上红菜薹最佳N、P2O5、K2O配比为1︰0.63︰0.61。

关键词: 红菜薹 “3415”肥效试验 产量 施肥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红菜薹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蔬菜 2014

摘要:对湖南省红菜薹主产区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在湖南省发生普遍,其中3年以上连作区发病率在30%以上。该病发生程度与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该病发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红菜薹 霜霉病 发生规律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菜薹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长江蔬菜 2013

摘要:对影响红菜薹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供体材料的基因型、供体植株的生理状态、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培养方法和条件及提高小孢子胚产率和再生植株成苗率的主要技术路线等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红菜薹小孢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红菜薹 游离小孢子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紫菜薹资源的亲缘关系(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摘要:[目的]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紫菜薹资源的亲缘关系。[方法]用从大白菜引物中筛选出的65对引物,对收集到的45份紫菜薹地方资源进行SSR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试验共筛选出23对SSR引物;聚类分析表明,紫菜薹亲缘关系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大致可分为四川、湖南、湖北3个类群;同时,45份资源的相似系数都大于0.5(介于0.5470~0.9107之间),表明紫菜薹各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较为狭窄。[结论]该研究为紫菜薹地方品种资源的鉴定、保护以及育种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 紫菜薹 红菜薹 SSR 种质 亲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红菜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2011

摘要: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红菜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能够显著提高红菜薹的产量、经济效益及商品品质,红菜薹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施氮平均增产41.8%,平均增收0.48万元/hm2;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红菜薹中硝酸盐的含量,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施氮水平的红菜薹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均符合无公害蔬菜硝酸盐含量标准(叶菜类≤3 000 mg/kg);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红菜薹Vc含量,提高94.8%~171.1%;在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经济效益和商品品质的红菜薹适宜氮素(N)用量范围为440~490 kg/hm2。

关键词: 红菜薹 氮营养 产量 品质。

紫菜薹总DNA的快速提取与SSR分子标记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充分利用原产于中国的紫菜薹资源,能够快速提取它的总DNA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紫菜薹的基础。建立了一种简化的CTAB法,可快速大批量的提取紫菜薹的DNA,提取速度与用试剂盒提取相当,提取量远大于用试剂盒提取,此方法也适应对其他作物。

关键词: 紫菜薹 SSR 总DNA

极早熟红菜薹新品种五彩红薹1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五彩红薹1号是由雄性不育系M-103A和自交系94-ST-24配制的一代杂种,极早熟,从播种到始收仅需45d(天)。菜薹茎粗1.7cm左右,紫红色,有蜡粉,单根菜薹质量40g左右。耐热、抗逆性强,在高温季节生产的菜薹无苦味,品质好。对软腐病的抗性强于红杂50,抗霜霉病能力与红杂50相当,每667m2产量1500kg左右,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作极早熟栽培。至今在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推广种植10000hm2。

关键词: 红菜薹 五彩红薹1号 一代杂种 极早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菜薹一号的选育

长江蔬菜 1999

摘要:红菜薹一号是以自交不亲和系9415-2和孤雌生殖系J-7-2配制的紫菜薹一代杂种,极早熟,从播种到始收45天左右,早期产量高,菜薹亮紫色,无蜡粉,味甜,品质好,耐热,抗软腐病能力强,适应性广,适用于长江流域夏秋栽培和早熟秋冬栽培。

关键词: 紫菜薹 湘红菜薹一号 杂种一代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