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褐飞虱核受体基因NlE75的分子特性和功能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凯龙 1 ; 王鑫 1 ; 马明勇 1 ; 彭兆普 1 ; 陈昂 1 ; 陈武瑛 1 ; 罗香文 1 ; 刘勇 1 ; 张德咏 1 ;

作者机构: 1.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褐飞虱;核受体;NlE75;转录本;RNAi;蜕皮

期刊名称: 昆虫学报

ISSN: 0454-6296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138-14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蜕皮激素通过信号级联反应调节昆虫的蜕皮和变态过程,而核受体基因E75是信号通路的早期响应基因。本研究旨在分析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NlE75的分子特性及生物学功能,为褐飞虱的防治和新农药的开发提供新分子靶标。【方法】本研究基于序列比对和同源检索以及褐飞虱转录组数据获得NlE75的cDNA序列,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对其进行cDNA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NlE75编码蛋白的结构特性;利用MEGA5.0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RT-qPCR检测NlE75及其转录本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和成虫)、5龄若虫不同组织(头、胸、腹、表皮、翅芽、脂肪体、中肠和足)中和3龄若虫被注射0.2μg/头20-羟基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后的表达谱。通过注射法进行RNAi敲降褐飞虱3龄若虫20E合成关键基因NlCYP314A1后,利用RT-qPCR检测3龄若虫中NlE75的表达量;通过注射法进行RNAi下调3和5龄若虫NlE75及3龄若虫中其转录本的表达后,利用RT-qPCR检测3龄若虫中NlE75及其转录本的表达量,观察敲降NlE75对褐飞虱3和5龄若虫蜕皮和变态的影响,分析NlE75的5个转录本的相互调控关系。【结果】克隆获得褐飞虱NlE75的5个转录本,分别命名为NlE75A,NlE75B,NlE75C,NlE75D和NlE75E(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N086330, ON086331, ON086332, ON086333和ON086334),其编码蛋白均具有典型的核受体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其与人体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和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E75蛋白聚在一起。RT-qPCR结果显示,NlE75基因5个转录本具有不同的发育和组织表达特性;NlE75A和NlE75D的表达量在褐飞虱各发育阶段均较低,NlE75A,NlE75B和NlE75C的表达动态与NlE75一致,NlE75D在4龄和5龄蜕皮前表达量增至最高,而NlE75E在成虫中的表达量最高;NlE75 5个转录本在5龄若虫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NlE75B,NlE75C,NlE75D和NlE75E在足中高表达,而NlE75A在脂肪体中高表达。20E诱导后4和8 h时,处理组NlE75的表达量较对应的对照组分别上调了4.7和5.0倍,而RNAi干扰褐飞虱NlCYP314A1后48 h时处理组NlE75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注射dsGFP)极显著下调了47.8%; RNAi结果表明在3龄若虫中注射dsNlE75后导致褐飞虱蜕皮困难,出现畸形虫体;在5龄若虫中注射dsNlE75导致褐飞虱变态终止,出现畸形虫体;3和5龄若虫注射dsNlE75均无法完成蜕皮过程并最终100%死亡。只有对5个转录本均干扰后才出现畸形表型,而对单一转录本干扰后则不出现畸形表型,说明NlE75基因5个转录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调控关系。【结论】褐飞虱中NlE75基因具有5个转录本,具有不同的发育和组织表达特性;RNAi结果表明,NlE75基因5个转录本存在明显的功能冗余现象,NlE75基因在褐飞虱蜕皮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 相关文献

[1]RNAi在植物寄生线虫中的研究及应用. 成飞雪,程菊娥,宋志强,刘勇,张德咏. 2015

[2]RNAi技术在转基因西瓜抗病毒病上的研究与应用. 张屹,肖姬玲,朱菲莹,梁志怀. 2017

[3]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彭选明,庞伯良,彭伟正,庞爱军. 2012

[4]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 . 2011

[5]湖南省地方稻种资源多抗性评价. 侯小华,魏子生,周祖铭. 2000

[6]杂交稻种质资源抗病虫鉴定研究. 肖放华,彭兆普,李宣铿. 1992

[7]籼稻资源WD15515中抗褐飞虱QTL的定位研究. 石少阶,王卉颖,上官欣欣,刘丙芳,荆胜利,杜波,陈荣智,祝莉莉,何光存. 2016

[8]节水稻(陆稻)资源持久多抗性鉴定及利用研究. 罗赫荣,贺忠南,胡立冬,彭绍裘,李友荣,刘二明,黄费元. 2001

[9]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寄生动态及其防控效果. 彭兆普,赵鑫,唐涛,王培,符伟. 2017

[10]红莲型杂交稻新不育系珞红4A的选育. 黄文超,胡骏,刘文军,朱英国. 2013

[11]稻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应用探讨. 刘亚平,彭兆普. 2011

[12]灌溉方式对优质晚稻田褐飞虱及黑肩绿盲蝽迁入及迁出的影响——湖南省益阳市个例分析. 刘洋,陈恺林,何洋,杨坚. 2017

[13]水稻与褐飞虱化学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嘉娇,杜波,何光存,李家儒. 2018

[14]水稻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评价和分析. 马明勇,邓丽芬,何微. 2009

[15]褐飞虱SRAP-PCR体系的优化与确立. 荆胜利,何光存,江磊,李刚,刘虹,覃瑞. 2014

[16]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胡亮,杜波. 2011

[17]野生稻抗褐飞虱鉴定研究. 孙桂芝,黎用朝,郑瑞丰,陈英姿. 1996

[18]水稻褐飞虱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华红霞,何予卿,杨长举,翟保平. 2011

[19]我国新育成水稻品种(材料)抗病虫性与米质的评价研究. 孙国昌,闵捷,吕仲贤,朱小源,肖放华,袁筱萍,沈君辉,毛雪琴,王汉荣,赵新华,杨祁云,陈能. 2003

[20]灌溉方式对优质晚稻褐飞虱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刘洋,陈恺林,方宝华,汤文光,周学其,张玉烛,陈松.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