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双季稻(模糊匹配)
80条记录
湘丰优系列杂交稻组合的育种实践与体会

杂交水稻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从国外引进的优质香稻保持系IR58025B与国内优良保持系V20B、金23B等杂交和复交,并与V20A测交和逐代回交,育成了优良不育系湘丰70A,2005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通过"与早熟恢复系配组杂交早稻组合、与中迟熟恢复系或早熟弱感光恢复系配组杂交晚稻组合"的配组策略,育成了湘丰优9号、湘丰优103、湘丰优974、湘丰优186、湘优616、湘优华占等10个组合12次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介绍了湘丰70A及其所配部分代表性组合的主要特性以及育种体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香稻 湘丰70A 双季稻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控释氮肥在减氮量施用条件下早、晚稻产量效应、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氮素养分特性和养分释放规律的差异,为南方双季稻区控释氮肥在水稻高产节肥栽培上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静水溶解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2种控释氮肥(树脂包膜尿素和硫包膜尿素)的养分释放特性和在常规尿素施氮量基础上节氮15%和30%对早、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控释氮肥的氮素累积释放曲线均为"S"形,但在培养期间硫包膜尿素氮素累积释放率均高于树脂包膜尿素。在田间条件下,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早稻减氮15%和30%施用硫包膜尿素和树脂包膜尿素均表现为增产,而晚稻施硫包膜尿素增产,施树脂包膜尿素减产。株高、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是早、晚稻增产的主要原因。施用2种控释氮肥均能促进早、晚稻水稻植株氮素养分的吸收积累,施用相同种类控释氮肥早晚稻稻谷、稻草和植株氮养分积累量随施氮量提高而提高。减氮15%和30%施用2种控释氮肥有利于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的提高,在同一施氮水平下,硫包膜尿素的提高效果优于树脂包膜尿素。常规尿素处理、减15%氮的2种控释氮肥处理均能保持较高的土壤氮素水平,减30%氮的控释氮肥处理土壤氮素肥力较试验前有所降低。适当降低氮用量施用控释氮肥,能促进双季水稻增产、增加氮素利用效率、维持或提高土壤氮素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控释氮肥养分释放规律的差异是导致其作用效应不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控释氮肥 双季稻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施肥措施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产生明显的影响。以位于双季稻主产区湖南省宁乡县国家级稻田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应用Biolog技术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60%有机肥、无肥对照)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从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角度评价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以及单施化肥处理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秸秆还田处理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低于无肥处理。在早稻和晚稻成熟期,Mc Intosh指数均以60%有机肥和30%有机肥处理为最高,其次为施用化肥和无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最低;Richness和Shannon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60%有机肥>30%有机肥>秸秆还田>无肥>化肥。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施肥处理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为氨基酸类和糖类,但不同施肥处理间碳源利用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说,不同的施肥处理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了不同影响,长期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维持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关键词: 双季稻 长期施肥 根际土壤 群落功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其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施氮水平设置为120,150,180,225 kg/hm2(分别记作N1、N2、N3、N4),考察各处理的产量及其形成和分蘖动态、剑叶SPAD值、剑叶光合速率以及干物质积累等变化指标。结果表明: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各处理产量均呈N1、N4、N2、N3依次增加的变化趋势;4个供试组合在分蘖盛期的总生物量呈N1、N2、N3、N4依次增大的变化趋势,在齐穗后13 d、成熟期4个组合的总生物量均呈N1、N4、N2、N3依次增大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发现,齐穗后13 d、成熟期的叶干质量、茎鞘干质量、穗干质量、根系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生物总量和剑叶光合速率与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说明,在120~180 kg/hm2,增加施氮量有利于双季稻取得高产;增加施氮量可促进分蘖盛期干物质的积累,但过量施氮会影响生长后期干物质的积累;齐穗后较大的生物总量和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有利于双季稻取得高产。

关键词: 施氮量 双季稻 群体光合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双季稻不同稻草还田模式下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对稻田合理利用稻草资源和稻田土壤固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双季稻无草+翻耕+冬季免耕休闲(CK)、双季稻草焚烧还田+翻耕+冬季免耕休闲(BST)、双季稻稻草覆盖免耕+冬季高桩免耕(SNTH)、双季稻稻草覆盖免耕+冬季深埋(SNTB)和双季稻稻草还田+翻耕+冬季稻草翻埋(STB)5种周年稻草还田模式对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活性碳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旨在探明双季稻田稻草高效碳管理模式,结果表明:无论是翻耕还是免耕,稻草还田均能显著提高耕层0~15 cm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稻草覆盖免耕显著增加0~5 cm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双季稻稻草覆盖免耕结合冬季翻埋稻草则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在5~15 cm积累,弥补因稻草覆盖免耕有机碳在整个耕层累积的不足。因此,认为稻田免耕覆盖稻草+冬季翻埋稻草是适合双季稻田的周年稻草还田增碳的技术模式。

关键词: 双季稻 稻草还田 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双季稻规模生产绩效及发展对策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摘要:以湖南省长沙县、醴陵市农户为调查对象,对双季稻规模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规模与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规模越大,综合绩效越高,但相对效率越低;播种面积、稻谷单产是双季稻生产绩效主要影响因素,但不同规模生产绩效各衡量指标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提出了双季稻不同规模生产发展对策。

关键词: 双季稻 规模生产绩效 发展对策 湖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早稻产量和杂草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82年布置的双季稻红壤稻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于2011年研究了在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氮磷钾养分等量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下早稻生长发育、早稻产量及稻田杂草群落变化。结果表明:施肥能促进早稻生长发育,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增加施肥用量和均衡肥料及养分种类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早稻生长发育和稻谷增产;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施用氮肥,其次是磷肥,才能使红壤稻田早稻增产。施肥处理中,单施有机肥最能提高早稻杂草密度和促进早稻杂草生长,配施处理中,有机无机均衡配施最能促进早稻杂草生长,还能遏制恶性杂草繁殖;与单施有机肥或化肥相比较,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普遍降低早稻杂草群落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化肥尤其是化肥氮的施用对早稻杂草群落的多样性、优势杂草和均匀度起着决定性作用;早稻分蘖盛期杂草生物量一定程度上还能表征早稻稻谷产量。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稻田 双季稻 早稻产量 杂草群落

双季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种植制度(早稻-晚稻R-R)为对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双季稻田早、晚稻(Oryza sativa L.)改种玉米(Zea mays L.),包括早稻-玉米(R-C)和玉米-早稻(C-R)两种种植模式下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综合增温潜势(GWP),旨在探索出适合双季稻区的低碳农业种植模式,对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大意义。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制中水稻种植CH4排放占主导地位,改制玉米N2O排放量显著增加;其中,早稻改制玉米(C-R)的CH4排放比晚稻改制玉米(R-C)显著降低68.5%(P<0.05),N2O排放量有所降低,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C和C-R模式CH4周年排放总量较R-R模式显著降低53.6%(P<0.01)和183.9%(P<0.01),但N2O排放分别显著增加257.0%(P<0.01)和245.2%(P<0.01);不同种植制度增温潜势(按CO2当量计)大小顺序为:R-R(8 855.3 kg·hm-2)>R-C(4 881.4 kg·hm-2)>C-R(2 116.4 kg·hm-2),且差异达显著水平,结合南方晚稻季温光资源的优势,认为玉米替代晚稻种植(早稻-玉米模式)是一可行的减缓温室效应的途径。

关键词: 双季稻 CH4 N2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双季稻氮磷钾配方优化及追肥运筹增产效果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南双季稻生产的配方复合肥及追肥模式,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湖南长沙县开慧镇、干杉镇,岳阳县麻塘镇(晚稻在新墙镇)典型双季稻区开展了水稻氮磷钾肥料配方及2次追肥的增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主推的配方肥(早、晚稻N-P2O5-K2O分别为20-10-10和26-10-13)相比,优化配方肥(分别增加磷钾比例)适当减氮,早稻保持平产,晚稻增产187.5~378.0 kg/hm2,增产幅度为2.6%~5.9%。其中,N-P2O5-K2O为18-14-16配方适合早稻的生产,N-P2O5-K2O为18-9-16配方适合晚稻的生产。在追肥量一定的条件下,分蘖期、孕穗期分次追肥较分蘖期一次追肥早稻增产187.5~382.5 kg/hm2,氮肥利用率提高10.9~24.2个百分点;晚稻增产258.0~415.5 kg/hm2,氮肥利用率提高8.3~13.4个百分点。

关键词: 氮磷钾 配方 双季稻 追肥运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田周年CH_4排放特征及温室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南方双季稻田稻季无草翻耕冬季休闲(CK)、周年稻草焚烧还田翻耕(BST)、稻季稻草覆盖免耕冬季高桩(SNTH)、稻季稻草覆盖免耕冬季翻埋(SNTB)和稻季稻草翻耕还田冬季稻草翻埋(STB)5种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进行观测,分析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特征及其温室效应,旨在探索双季稻田CH4减排最佳的稻草还田方式及土壤耕作调控技术模式。结果表明:早、晚稻季CH4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年CH4排放总量的43.9%和52.1%,冬闲季CH4排放比例很小,仅为4.0%;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周年CH4排放总量(P<0.05),增加幅度为25.9%~92.8%(P<0.05),与STB处理相比,SNTH处理和SNTB处理均能显著降低CH4排放(P<0.05);不同稻草还田处理周年CH4温室效应大小顺序为:STB>BST>SNTB>SNTH>CK。可以看出,双季稻田稻季稻草覆盖免耕还田、冬季翻埋稻草还田或留桩还田能显著减缓因稻草直接还田CH4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在南方双季稻区是一项可行的CH4周年减排的稻草还田调控技术模式。

关键词: 双季稻 稻田 稻草还田 甲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