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数字植物:科学内涵、瓶颈及发展策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朱新广 1 ; 常天根 1 ; 宋青峰 1 ; 常硕其 1 ; 王重荣 1 ; 张国庆 1 ; 郭亚 1 ; 周少川 1 ;

作者机构: 1.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

关键词: 数字植物;合成生物学;产量潜力;理想株型;水稻;系统模型

期刊名称: 合成生物学

ISSN: 2096-8280

年卷期: 2020 年 03 期

页码: 285-297

摘要: 当前,各类组学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及超性能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正使得植物科学从描述性、定性研究向精细定量研究乃至理性设计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植物的研究应运而生。数字植物通过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多尺度、多生理生化现象的系统定量模拟,以实现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数字植物将为定量植物科学研究、植物设计及改造提供理论工具。数字植物的发展将支持新代谢通路、基因调控网络的设计,乃至植物理想基因系统的设计,从而为以提升作物产量和优化作物品质为目标的植物合成生物学提供设计工具。本文在分析当前构建数字植物遇到的瓶颈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数字植物所需要的关键措施,即:构建植物生长发育基本模型;获得同化物在各器官间分配的代谢数据;创建模块模型耦联方法;建立数字植物研究公共平台;发展表型数据与机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以水稻为模式植物,开展数字植物指导的分子设计育种;建立支持数字植物的人才培养及储备策略。利用数字植物定量模拟和设计植物是未来植物合成生物学发展的趋势,数字植物指导下的作物栽培和育种也是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必然要求。

  • 相关文献

[1]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研究进展. 邓启云,刘国华,庄文,陈立云. 2006

[2]水稻冠层的田间原位三维数字化及虚拟层切法研究. 石利娟,马韫韬,邓启云,李保国,郭焱. 2009

[3]杂交水稻叶片形态性状配合力分析. 石利娟,庄文,袁隆平. 2007

[4]超级杂交水稻理想株型图像识别的探讨. 邹应斌,赵炳然,卢正川. 2001

[5]同源四倍体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的产量潜力研究. 李新奇,李玉峰. 2011

[6]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茎秆维管束结构基础研究. 彭廷,可文静,熊加豹,王海彬,韩雨恩,孔许,张静,马国辉,魏中伟,林文雄,潘晓华,章秀福,马均,赵全志. 2019

[7]第3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策略探讨. 李新奇,黄群策. 2020

[8]单产15.0t/hm2的超级稻"四良"配套技术体系研究. 李建武,ZHANG Yuzhu,张玉烛,WU Jun. 2015

[9]赤泥与猪粪配施对水稻生理特性和镉吸收效果的影响. 廖育林,Luo Lin,罗琳,Chen Xu. 2012

[10]五年定位试验钾肥用量对双季稻产量和施钾效应的影响. 鲁艳红,Liao Yulin,廖育林. 2012

[11]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彭选明,庞伯良,彭伟正,庞爱军. 2012

[12]低镉胁迫下水稻幼苗硅—镉互作初步研究. 柳赛花,纪雄辉,Vladimir Matychenkov. 2014

[13]水稻节氮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策略及实践. 龙继锐,汤海涛. 2011

[14]新形势下长江流域稻作发展的思考. 潘孝武,Deng Hua-feng,邓华凤,He Qiang,何强,Zhang Wu-han. 2015

[15]直播密度对常规早稻产量性状及冠层结构的影响. 方宝华,ZHANG Yuzhu,张玉烛,HE Chao,何超. 2015

[16]湖南水稻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邓文,Yang Yu,杨玉. 2013

[17]生物菌肥不同用量对稻米重金属污染的阻控效果研究. 何定国,何定荣,丁仕进. 2014

[18]藕莲—水稻—菜薹栽培模式的研究与推广. 粟建文,童辉,胡新军,李勇奇,韩小霞. 2013

[19]选育多抗品种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李友荣,候小华,周祖铭. 2002

[20]湖南主导常规稻与引进稻品种的SSR多样性差异.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黎用朝,段永红,詹庆才,孙桂华,王淑红,刘勇.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