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氮肥配施生化抑制剂对黄泥田土壤钾素淋溶特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吴良欢 1 ; 董春华 2 ;

作者机构: 1.;教育部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教育部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钾淋溶;黄泥田土壤;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尿素;尿素硝铵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8 年 05 期

页码: 737-74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中国南方黄泥田土壤中养分淋失严重,尤其是氮(N)和钾(K),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潜在环境威胁,还严重制约作物的可持续生产。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培养,研究尿素(U)和尿素硝铵(UAN)中单独添加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及两者配合施用对黄泥田土壤中K素淋溶特征的影响,探讨提高黄泥田供钾能力的施肥技术。不同氮肥种类淋溶液中,K~+平均浓度大小表现为UAN处理(103.0 mg·kg~(-1))高于U处理(93.9 mg·kg~(-1)),且抑制剂处理间存在明显差异。培养结束时(第72 d),UAN处理K~+淋失量较U处理高6.7%。U各处理淋溶液中K~+累积量大小表现为U>U+NBPT>U+NBPT+CP>U+CP>CK,其中U+NBPT、U+CP和U+NBPT+CP处理较U处理分别降低8.7%、20.2%和14.9%;UAN各处理淋溶液中K~+累积量表现为UAN>UAN+NBPT>UAN+NBPT+CP>UAN+CP>CK,其中UAN+NBPT、UAN+CP和UAN+NBPT+CP处理较UAN处理分别降低6.0%、13.8%和9.2%。不同施肥处理K~+淋溶率表现为UAN>UAN+NBPT>U>UAN+NBPT+CP>UAN+CP>U+NBPT>U+NBPT+CP>U+CP。培养中期(第36 d),U和UAN处理肥际微域中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而添加CP处理有效维持土壤中较高的速效钾含量。与单施NBPT相比,配施CP可以减少黄泥田土壤中NO_3~-淋溶,增加土壤晶格对K~+的固定,减轻K~+淋溶风险,有效时间超过72 d。对各处理淋溶液中K~+累积量(y)随NO_3~-累积量(x)的变化进行拟合,其中以线性方程(y=ax+b)和Elovich方程(y=alnx+b)的拟合度最高,且抑制剂处理间a、b值均存在明显差异。总之,在黄泥田土壤中单施CP,或与NBPT配施可以有效增加K~+吸附,降低土壤中K~+淋溶损失,减轻养分淋失风险,提高肥料利用率。

  • 相关文献

[1]氮肥配施生化抑制剂组合对黄泥田土壤氮素淋溶特征的影响. 吴良欢,董春华,贾磊. 2019

[2]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稻季氨挥发的影响. 吴良欢,戴锋,董春华. 2018

[3]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吴良欢,戴锋,董春华. 2018

[4]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金蓉,吴良欢,戴锋. 2018

[5]生化抑制剂组合对黄泥田土壤氨挥发及累积特性的影响. 吴良欢,董春华. 2018

[6]氮肥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田发祥,纪雄辉,官迪,谢运河,柳赛花,刘昭兵. 2020

[7]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稻季田面水及渗漏液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周旋,吴良欢,戴锋,董春华. 2019

[8]DMPP对水稻产量和氮吸收及氮利用率的影响. 吴子松,黄佳晗,许超,鲁艳红,廖育林,毛小云,曾巧云. 2014

[9]典型双季稻田基施碳酸氢铵和尿素的氨挥发损失研究. 石丽红,田发祥,纪雄辉. 2015

[10]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双季稻田肥料氮循环的影响. 易丽霞,胡跃高,曾昭海,唐海明,肖小平,杨光立. 2012

[11]纳米碳增效尿素对水稻田面水氮素流失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王燚,田小海,马国辉. 2011

[12]尿素在土壤中的行为研究进展. 曾清如,尹颛斌. 2009

[13]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双季稻CH_4与N_2O排放的影响. 易丽霞,胡跃高,曾昭海,唐海明,肖小平,杨光立. 2011

[14]稻草还田配施菌剂对晚稻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涂晓嵘,程新,龙世平,崔新卫,涂国全. 2013

[15]尿素与3种酰胺类除草剂混用对稗草活性和水稻安全性研究. 陈军,柏连阳,李广领. 2005

[16]尿素与3种酰胺类除草剂在稻田的混用效应研究. 陈军,柏连阳,李广领. 2006

[17]3种酰胺类除草剂与尿素混用的效应及安全性评价. 陈军,柏连阳,李广领.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