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匡炜 1 ; 魏征 1 ; 戴力 1 ; 赵杨 1 ; 梁玉刚 1 ; 罗先富 1 ; 张玉烛 1 ; 方宝华 1 ;

作者机构: 1.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种植方式;产量;干物质积累量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22 年 006 期

页码: 142-14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解决农村年轻劳动力迁移减少和人口老年化所导致的对粮食作物生产积极性大幅度降低的问题,探究投入劳动力更少的水稻种植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高产品种的种植模式已迫在眉睫。通过2017—2019年的大田试验比较了当前常见且易于推广的2种种植方式,以及筛选了便于购买的早稻品种14个和晚稻品种12个,其种植方式为模拟机插秧和机直播,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早晚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能够比移栽缩短生育期,其中早稻直播平均生育期较移栽缩短7 d,晚稻平均缩短8 d,且直播的生育期比移栽的波动范围更小,表现更为稳定;每年全年年均产量均表现为直播显著高于移栽,其中2017年高出29.71%,2018年高出12.37%,2019年高出7.15%,并发现产量和不同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会受品种、种植方式和年度的极显著影响;通过线性回归协方差检验可知,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均存在正相关性,表现为产量随着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而增加,其直播方式的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移栽方式。综合比较得出,早晚稻种植方式中均以直播方式表现更佳,筛选出了与直播方式配套的稳定高产(3 a大田产量表现均较高)早稻品种株两优829(产量为6.02~10.90 t/hm~2)、煜两优4156(6.49~10.22 t/hm~2)和稳定高产晚稻品种五优308(10.43~12.65 t/hm~2),筛选出的早晚稻品种生育期长短适中,能有效衔接实现早晚稻高产种植。

  • 相关文献

[1]双季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杨光立,于天一,肖小平,逄焕成,汤文光,聂泽民,任天志,汪柯,李玉义. 2013

[2]覆膜直播与常规手栽种植方式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李树杏,杨占烈,何强,甘雨,张武汉,向关伦,孙平勇,舒服,邓华凤. 2016

[3]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李向辉,文吉辉,黄志农,马国辉. 2015

[4]湖南水稻直播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刘利成,黎用朝,黄志才,邓应征,闵军,刘三雄,胡敏. 2019

[5]我国水稻种植情况调研 -基于9个水稻生产大省的调研数据. 陈博,敖和军,曾晓珊. 2020

[6]不同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恺林,赵正洪,刘洋,周学其,张玉烛. 2017

[7]两个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研究. 邓应德,周飞捷,邓晓娟,肖层林. 2011

[8]经济绿肥在农田高效种植制度中的应用研究. 薛灿辉,张亚,李小红,谢运河. 2009

[9]早稻机械精量穴直播与人工撒播对比研究. 文吉辉,杨露,龙继锐,陈雄飞,马国辉. 2016

[10]直播密度对常规早稻产量性状及冠层结构的影响. 张玉烛,何超. 2015

[11]应用群体改良技术选育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研究. 袁隆平. 2004

[12]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晚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唐海明,罗尊长,汪柯,杨光立,肖小平. 2011

[13]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贺双明,刘琼峰,李明德. 2012

[14]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李超,肖小平,汤文光,郭立君,程凯凯,潘孝晨,汪柯,孙耿. 2019

[15]水稻新品种“隆粳678”选育及栽培技术. 于洪兰,陈基安,李小霞,唐占兵. 2016

[16]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区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程爱武,徐一兰,郭立君,李微艳,肖小平,汤文光,孙继民. 2015

[17]紫云英利用后减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和产值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李再明,谢坚,廖育林,杨曾平. 2014

[18]不合理施肥对水稻生物产量、养分吸收量和产量的影响. 张杨珠. 2007

[19]纳米增效尿素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马国辉,狄浩,田小海,王燚. 2010

[20]水稻“蜂—蛙—灯”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效果. 陈轶林,刘洋,赵正洪,张玉烛.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