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增苗节氮对早稻抛秧群体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恺林 1 ; 刘洋 1 ; 杨光立 2 ; 汤文光 2 ; 胡杨 1 ; 张玉烛 1 ;

作者机构: 1.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2.湖南省土肥研究所

关键词: 早稻;抛秧;生物学特性;增苗;节氮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4 年 22 卷 07 期

页码: 774-78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研究在大田裂区试验下比较了3个氮肥水平[N1:105 kg·hm·2(节氮)、N2:135 kg·hm·2(节氮)、N3:165 kg·hm·2(常氮)]和3个抛秧密度[M1:27万穴·hm·2(常苗)、M2:31.5万穴·hm·2(增苗)、M3:36万穴·hm·2(增苗)]对‘湘早籼45号’抛秧群体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苗节氮处理(N2M3)为产量最高的组合。株高、生育期受氮肥影响较大,密度影响不显著,N1比N3和N2的生育期分别延长7.0 d和3.4 d;氮肥、密度的增加对分蘖表现为相反的趋势,总体表现为茎蘖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通过对氮肥、密度与产量间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产量最大值点Y=8.60 t·hm·2,对应施氮量为X1=127.5 kg·hm·2,密度为X2=48.0万穴·hm·2,其比常氮(165 kg·hm·2)节省氮肥22.7%。表明早稻抛秧可以通过增苗来弥补节氮所带来的产量损失,早稻施氮量和抛秧密度搭配时应该以"增苗节氮"为原则。最佳施氮量在127.5~135 kg·hm·2,最佳抛秧密度在36~48万穴·hm·2。综上所述,双季抛秧的季节性矛盾能通过早稻"增苗节氮"来解决,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延缓农业生态系统水体富营养化。

  • 相关文献

[1]增苗节氮对早稻抛秧群体质量及光合参数的影响. 陈恺林,刘洋,方宝华,汤文光,陈丽妮,张玉烛. 2014

[2]受涝早稻割穗留桩蓄留再生稻的生物学特性及救灾效益. 肖小平,汤文光,唐海明,汪柯,程凯凯,郭立君,杨光立. 2017

[3]节氮20%条件下2种新型缓释复合肥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熊昌元,姚仪敏,李诗信,龙继锐. 2013

[4]274%丁·乙·苄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刘都才. 2000

[5]稻草高桩还田免耕抛栽晚稻肥料运筹效应研究. 汤海涛,肖小平,纪雄辉,黄凤球,孙继民. 2008

[6]免耕抛秧稻草还田技术在潜育化双季稻田中的应用效果. 鲁艳红,黄科延,杨曾平,谢坚,廖育林,聂军,周兴. 2014

[7]灭生性除草剂草铵膦在抗除草剂转基因早稻栽培中应用效果研究. 周浩,孟秋成,肖友伦,刘爱民,李小华,肖国樱. 2016

[8]减氮增苗对抛秧晚稻稻曲病的影响. 陈恺林,李超,刘洋,周学其,张玉烛. 2015

[9]Y两优143在茂名高产示范中的种植表现及抛秧栽培技术. 邱传明,邹优永,彭既明. 2014

[10]35%丙·苄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柏连阳,周小毛,刘雪源,刘都才,李有志,徐惠清,刘劲军,陈桂华. 2000

[11]适度调控早稻直播规模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 . 2011

[12]早稻施用控释氮肥的效果. 戴平安. 2002

[13]双季稻-油菜三熟制下长期施肥对早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曾庆利,廖育林,龚春华,田昌,罗尊长. 2011

[14]湖南省稻种资源性性分析. . 2000

[15]油稻稻三熟制稻区早稻育秧方式“旱育多两大”的示范研究. 徐叔云,黄志农,何英豪,张玉烛,刘朝友,肖丽荣,邵勇. 1998

[16]湖南省不同区域早稻施磷效应及土壤速效磷丰缺指标研究. 廖育林,黄铁平,罗尊长,鲁剑巍. 2011

[17]钾肥施用量对早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向辉,黄科延,鲁艳红,汤海涛,廖育林. 2011

[18]早稻直播密度对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方宝华,刘云开. 2011

[19]抗稻瘟病优质中熟早稻湘早143的选育. 余应弘,吴云天,王建龙,肖放华,龚浩如,张秋标,刘进明,黄景夏. 2004

[20]湖南不同地区早稻施钾效应及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研究. 廖育林,黄铁平,夏海鳌,罗尊长,聂军.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