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添加不同外源氮对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丛日环 1 ; 张丽 1 ; 鲁艳红 1 ; 聂军 1 ; 李小坤 1 ; 任涛 1 ; 鲁剑巍 1 ;

作者机构: 1.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还田;土壤氮素转化;无机氮;微生物氮;可溶性有机氮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19 年 07 期

页码: 1107-111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位于湖南省望城县(112°80′N、28°37′E,海拔高度100 m)。试验开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水稻土,轮作制度为稻—稻—冬闲。2014年晚稻收获后,采集单施化肥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两个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每个土壤样品设置灭菌和不灭菌两组主处理,在主处理下设:对照(CK)、添加尿素(N 150 kg/hm2,U)、添加秸秆(N 150 kg/hm2,S)和添加尿素和秸秆(N 300 kg/hm2,U+S)四个副处理,4次重复。在25℃下恒温培养5、10、20、30、50、90、130天时,分析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结果】1) U、S和U+S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低顺序为U> U+S> S> CK。非灭菌条件下,U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出90.8%~288%。2)灭菌后土壤铵态氮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其向硝态氮转化过程受阻。在培养90天内,土壤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3)而不灭菌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在培养50天后迅速增加,至培养结束土壤硝态氮达最大值(117.43~243.17 mg/kg)。4)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于培养20天(106.72~244.01 mg/kg)和30天(95.76~140.63 mg/kg)时达到最大值。5)至培养结束,灭菌条件下长期NPKS土壤中U+S处理可溶性有机氮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U和S处理分别提高51.55%和29.96%。【结论】添加不同外源氮有利于提高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活性有机氮的含量,尤其是添加秸秆和尿素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

  • 相关文献

[1]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李超,肖小平,汤文光,郭立君,程凯凯,潘孝晨,汪柯,孙耿. 2019

[2]长期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库容及重金属Cd的影响. 肖小平,唐海明,张海林,陈阜,陈中督,薛建福,杨光立. 2015

[3]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纪雄辉,田发祥,吴家梅,刘昭兵,彭华,张振兴. 2016

[4]晚稻期间秸秆还田对早稻田CH_4和N_2O排放以及产量的影响. 李玉娥,秦晓波,万运帆,彭华. 2011

[5]稻田春玉米秸秆还田对晚稻和土壤肥力的效应. 周晓毛,李林,杨光立. 2003

[6]秸秆还田栽培晚稻土壤微生物动态研究. 汤海涛,余崇祥. 2001

[7]氮肥施用量与分配对裸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石纪成,黄小明,陈德新,刘瑞山,申建斌,任泽民,李建国,李一平,李林,杨光立. 2000

[8]晚稻期间秸秆还田对早稻田CH4和N2O排放以及产量的影响. 李玉娥,秦晓波,万运帆,彭华,纪雄辉. 2011

[9]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张杨珠,吴金水,彭福元. 2014

[10]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潘孝晨,李超,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郭立君,程凯凯,汪柯. 2019

[11]秸秆还田和腐熟有机肥对水稻土培肥效果对比分析. 吕贻忠,张凤荣,肖小平,刘沫. 2008

[12]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 偏生产力的影响. 潘孝晨,李超,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郭立君,程凯凯,汪柯. 2019

[13]化学肥料减施技术研究进展. 罗赛男,韩健,张文,李先信. 2020

[14]等养分投入下冬种紫云英比秸秆还田更有效抑制稻田CH4的产生和排放. 陈洪儒,鲁艳红,廖育林,王斌,万运帆,王开悦,张志伟,聂军,秦晓波. 2022

[15]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稻田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龙泽东,孙梅,罗尊长,孙耿,李超,肖小平.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