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水稻褐飞虱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华红霞 1 ; 何予卿 2 ; 杨长举 1 ; 翟保平 3 ;

作者机构: 1.华中农业大学城市有害生物防治研究所

2.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武汉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褐飞虱;抗性监测;环境友好;示范推广

期刊名称: 应用昆虫学报

ISSN: 2095-1353

年卷期: 2011 年 48 卷 05 期

页码: 1194-120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针对我国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近年来严重为害及其对当家农药品种抗性急剧上升的现状,本项目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等代表性地区开展褐飞虱灾变规律、抗虫品种培育、抗药性监测及复配农药新剂型开发、生态治理新技术研究、预测预报技术、可持续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越南、老挝等境外虫源地及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田间褐飞虱种群仍以2型为主,3型次之。田间小气候是褐飞虱逃避高温的关键因素,褐飞虱在上午气温升高时大量向温度较低的水稻基部20cm范围内转移以逃避高温,将高温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不同栽插方式对褐飞虱发生量有明显影响,手栽稻田褐飞虱发生最重,机插稻次之,直播稻最轻。不同水稻品种、N肥施用水平对褐飞虱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超级杂交稻褐飞虱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常规杂交稻,高N肥施用量促进褐飞虱的发生,且水稻品种与N肥施用量对褐飞虱发生量的影响有明显交互作用。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褐飞虱对吡虫啉有极高水平抗性(168.1~561.5倍),对噻嗪酮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4.2~33.1倍),对氟虫腈为敏感性降低到高水平抗性(2.7~67.7倍),对烯啶虫胺与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筛选出噻虫嗪、吡蚜酮、唏啶虫胺和仲丁威4种高效低毒的防治单剂。研制出3种农药复配新制剂,其中1种新制剂已获得农业部药检所正式登记,且规模化生产,2种新制剂已进入农药登记程序。精细定位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7、Bph9、Bph15、BG1222,并找到了它们的近距离共分离分子标记。培育出高产、优质、熟期适宜、含有抗稻飞虱基因Bph14的水稻新品种广两优476。储备了一批聚合多抗稻飞虱基因的水稻亲本材料。研发出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天敌诱集植物,增加褐飞虱卵期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的轻简化生态调控技术;研发出对褐飞虱成、若虫取食及雌成虫产卵均有驱避作用的植物提取物混配剂3种;研发出显著提高稻虱缨小蜂对田间褐飞虱卵寄生率的引诱剂1种。建立了褐飞虱环境友好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并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江西6省区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 相关文献

[1]小菜蛾抗性治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进展. 李振宇,吴青君,谌爱东,吴益东,侯有明,何余容,李建洪,谢圣华,章金明,符伟,马春森. 2011

[2]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以浏阳农业科技产业园为例. 罗征,李继承,宁慧敏,朱校奇. 2008

[3]湖南春大豆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及其利用开发. 马继凤,刘厚敖. 1992

[4]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示范与推广概述. . 2005

[5]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示范进展及发展对策. 陈红怡,田妍,黄婧,徐秋生,青先国. 2009

[6]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彭选明,庞伯良,彭伟正,庞爱军. 2012

[7]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 . 2011

[8]湖南省地方稻种资源多抗性评价. 侯小华,魏子生,周祖铭. 2000

[9]杂交稻种质资源抗病虫鉴定研究. 肖放华,彭兆普,李宣铿. 1992

[10]籼稻资源WD15515中抗褐飞虱QTL的定位研究. 石少阶,王卉颖,上官欣欣,刘丙芳,荆胜利,杜波,陈荣智,祝莉莉,何光存. 2016

[11]节水稻(陆稻)资源持久多抗性鉴定及利用研究. 罗赫荣,贺忠南,胡立冬,彭绍裘,李友荣,刘二明,黄费元. 2001

[12]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寄生动态及其防控效果. 彭兆普,赵鑫,唐涛,王培,符伟. 2017

[13]红莲型杂交稻新不育系珞红4A的选育. 黄文超,胡骏,刘文军,朱英国. 2013

[14]稻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应用探讨. 刘亚平,彭兆普. 2011

[15]灌溉方式对优质晚稻田褐飞虱及黑肩绿盲蝽迁入及迁出的影响——湖南省益阳市个例分析. 刘洋,陈恺林,何洋,杨坚. 2017

[16]水稻与褐飞虱化学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嘉娇,杜波,何光存,李家儒. 2018

[17]水稻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评价和分析. 马明勇,邓丽芬,何微. 2009

[18]褐飞虱SRAP-PCR体系的优化与确立. 荆胜利,何光存,江磊,李刚,刘虹,覃瑞. 2014

[19]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胡亮,杜波. 2011

[20]野生稻抗褐飞虱鉴定研究. 孙桂芝,黎用朝,郑瑞丰,陈英姿.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