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白背飞虱(模糊匹配)
15条记录
聚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褐飞虱 抗性基因 聚合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寄生动态及其防控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田间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主要寄生性天敌索线虫科线虫的寄生动态及防控效果,于2013—2015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通过田间调查和线虫罩笼法研究了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寄生动态以及优势种长沙多索线虫Agamermis changshaensis Bao,Luo et Luo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长沙市,索线虫科线虫寄生白背飞虱始见期为6月底至7月初,1个月后出现高峰期,基本与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同步;对褐飞虱寄生高峰期早稻多发生在7月中下旬,而晚稻在8月底至9月中旬。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雌虫、高龄若虫和雄虫最高寄生率分别为16.95%、14.81%和7.69%;而对褐飞虱雌虫、高龄若虫和雄虫最高寄生率分别为43.33%、20.93%和11.63%。2014年和2015年罩笼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45 d长沙多索线虫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分别为36.11%和33.19%。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多索线虫可以作为水稻稻飞虱绿色防控的一种重要辅助性措施。

关键词: 索线虫科线虫 长沙多索线虫 白背飞虱 褐飞虱 寄生率 防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RBSDV侵染的白背飞虱中肠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成员,主要由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WBPH)以持久增殖型方式进行传播。在病毒的侵染循回过程中,白背飞虱中肠上皮细胞是病毒的初侵染和主要增殖场所。而病毒的有效增殖是决定介体能否传毒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研究SRBSDV和介体白背飞虱的互作关系,尤其是了解白背飞虱中肠蛋白通过参与调控病毒的增殖过程,而使介体昆虫成功获毒并传毒,本研究以高带毒白背飞虱群体中肠组织为实验材料,构建了高带毒白背飞虱群体中肠的酵母双杂交c DNA文库。经过检测表明,构建的文库滴度为1.5×106cfu/m L,平均插入片段主要分布在1.0~2.0 kb之间,文库质量较好,可用于研究SRBSDV编码蛋白和白背飞虱中肠蛋白的互作关系,并为开展SRBSDV和昆虫介体的互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 白背飞虱 中肠 酵母双杂cDNA文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省安仁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农药敏感度测定

农学学报 2014

摘要:为明确湖南省安仁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不同防治农药的敏感度,指导该地区白背飞虱田间药剂防治,测定了湖南省安仁县白背飞虱种群3龄若虫对5种农药的敏感度。测定结果表明,湖南省安仁县白背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烯啶虫胺、异丙威的敏感度(LC50),分别为0.0299、0.1214、0.1322、0.3296、26.7068 mg/L。5种药剂中,异丙威的敏感度最低,生产上应控制施用。

关键词: 白背飞虱 湖南省安仁种群 稻茎浸渍法 敏感度 农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虫啉拌种控虱防矮效果及对水稻成苗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水稻病毒病。通过研究,验证了60%吡虫啉FS 3.33 g/kg稻种处理能明显促进水稻成苗和生长,拌种14 d后稻株叶鞘中吡虫啉含量0.019 0 mg/kg。60%吡虫啉FS 10 g/kg稻种处理的白背飞虱虫口减退率为69.4%,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平均病株防效达73.6%,控虱防矮效果较好。

关键词: 吡虫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白背飞虱 拌种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抗白背飞虱水稻恢复系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传统育种的杂交、回交方法及白背飞虱频发区大田自然诱发抗虫鉴定相结合,创制了米质优、配合力好且具有水稻白背飞虱拒食抗性主效QTL位点qSI4的新恢复系材料3份(R38、R46和R58)。室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新创制的恢复系材料的白背飞虱抗性与抗源春江06的抗性水平相当,具有较强的白背飞虱抗性。这些新恢复系通过与不同遗传背景的不育系进行杂交配组,经过田间测产和室内米质鉴定、评比,筛选出一批集抗性好、米质优、产量高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恢复系 白背飞虱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育种

宁乡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2012

摘要:通过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了2008~2010年宁乡县回龙铺镇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2008至2010年白背飞虱灾情有逐年增强趋势;早稻田间白背飞虱若虫、成虫数量呈"翘尾型",晚稻白背飞虱田间若虫数量呈"昂首型",成虫呈现"首尾双峰型";全年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高峰主要集中在早稻灌浆期-乳熟期和晚稻拔节期-孕穗期以及蜡熟期。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种群动态 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防控措施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效果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防控措施(育秧方式、防虫网覆盖结合药剂防控)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旱育秧和防虫网覆盖结合药剂防控能有效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传播介体白背飞虱,进而防止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药剂施用的最佳时期为移栽前1~3 d。

关键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白背飞虱 防控措施 防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介体昆虫白背飞虱的传毒特性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为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SRBSDV)的媒介昆虫,阐明其传毒特性将有助于了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和建立相应的防治方法。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测定了白背飞虱的传毒参数。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初孵若虫、3龄若虫、5龄若虫、长翅型成虫和短翅型成虫的最短获毒时间分别是11、6、3、2和2min,最长获毒时间分别是19、12、9、8和8min。在26℃时,SRBSDV在不同虫态(初孵若虫、3龄若虫、5龄若虫、长翅型成虫和短翅型成虫)的白背飞虱体内的循回期分别是7~11、5~8、3~7、4~8和3~6d。5龄若虫、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在三叶一心稻苗的最短接毒时间为4、5和6min,最长接毒时间为8、10和11min;它们在分蘖初期稻苗上的最短接毒时间分别是5、7和7min,最长接毒时间分别是10、12和12min。白背飞虱获毒后可终身传毒,但不能经白背飞虱卵传毒,单虫最多传毒株数为87株,平均传毒48.3±0.8株。可见,该虫具有较强的获毒能力和传毒能力,秧苗易感染SRBSDV。因此,在防治上应尽量清除田间SRBSDV毒源植物,减少白背飞虱获毒的机会,在秧田期和移栽初期应重点防治飞虱。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获毒饲育时间 循回期 接毒取食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背飞虱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农药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指导白背飞虱田间药剂使用,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湖南省长沙市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白背飞虱对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烯啶虫胺、异丙威的敏感度(LC50)分别为0.026 1、0.053 4、0.088 4、0.175 9、27.366 1 mg/L。[结论]根据室内测定的敏感度以及药剂作用特性,在生产上可视白背飞虱发生情况,选择不同杀虫剂交替使用,以避免白背飞虱对杀虫剂敏感度的降低。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稻茎浸渍法 敏感度 杀虫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